中国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

2023-09-07 09:25:42      点击:

辛沪光(1933——2011),万载县康乐街道阳乐村马道里(原为鹅峰乡联星村)辛家人。19331016日,辛沪光出生于上海,上海简称“沪”,故取名“沪光”。童年,她和弟弟辛绍平回到江西后在南昌一所教会小学寄读,受唱诗班琴声、歌声的影响,使她自幼便对音乐很感兴趣。1948年,辛沪光考入南昌一中,开始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教员、作曲家钟立民的引导下,她试着谱写歌曲。其处女作《新中国儿童喜洋洋》在省音乐刊物上发表。接着在南昌市音协组织的“抗美援朝作曲比赛”中,她创作的《祖国的江山铁打成》等两首歌曲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她还参加了省音协组织的合唱团,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音乐活动,锻炼自己。为报考音乐学院,她抓紧学习钢琴、和声、视唱练耳等课程。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51年,辛沪光只身前往天津,顺利地考上了新中国于1950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作曲技法和相关知识。在江定仙、陈培勋、黄飞立、苏夏等众多著名作曲家的精心培养下,专业水平迅猛提高。在校期间,她受到同学美丽其格的影响,开始接触蒙古族音乐,并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有一次,她在收集资料中,获悉包玉山老家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流传着《嘎达梅林》的故事后,脑海灵机突现,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一故事非常适合写成交响乐。1956年,辛沪光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她以其气势磅礴的毕业作品《嘎达梅林》交响诗轰动了整个乐坛,1957年中央乐团首演,1959 年、1962年、1979年三次出版,并出唱片、盒带及CD光盘,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曾出演东欧,被东欧许多国家誉为可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媲美的“二珍”,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交响乐作品。毕业后,她追随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任内蒙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培养出阿拉腾奥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歌曲作者)等蒙古族杰出音乐家。在内蒙工作26年后,于1982年调北京歌舞团。大型管弦乐《草原组曲》,由中央乐团演出,1982年在第一届华北音乐节公演,1983年中央电视台介绍播出。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19839月参加第二届华北音乐节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播放,好评如潮。舞剧音乐《蒙古源流》、《生命欢歌》先后为内蒙古自治区40周年庆典演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北京演出。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五张照片》、电视剧音乐《生命的故事》、电视风光片《沙漠散记》等在全国放映、播放,反响很好。此外,有清唱戏《草原英雄小姐妹》、大型声乐《风从北京来》《草原赞歌》、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打草场上》《敬酒歌》、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等大量声乐、器乐作品出版或在全国播放演出。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内蒙民间音乐,熟悉蒙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作品大多富于内蒙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辛沪光曾代表中国作曲家出访朝鲜、蒙古和前苏联等国,她的作品曾参加1982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女作曲家作品展。她还多次被列为著名人物、优秀作品介绍对象,载入《中国当代作曲家略传》。

2004年,《辛沪光作品专辑》出版CD唱片,列入当代中国作曲家经典作品专辑。

20076月,“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举行,交响诗《嘎达梅林》再次奏响,舞台上的指挥是她的第三个儿子、著名音乐人三宝,母子俩首次同台合作,一时传为佳话。

2009年,辛沪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60年来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家而授予的最高荣誉。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她系北京歌舞团一级作曲、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蒙古族交响乐奠基人。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近千部(首)作品。她将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这一西方音乐形式完美融合,对音乐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101713时(北京时间),辛沪光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1119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生命的交响,辛沪光音乐人生追思纪念会”在北京市内蒙古大厦隆重举行,会上放映了中央电视台采访辛沪光的音乐人生短片。中国音协、内蒙古音协、北京市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领导、音乐界名人及辛沪光生前好友共100多人出席追思纪念会,共同缅怀这位著名女作曲家。她,虽然离去,但她的作品,她的精神,依旧闪光。




售前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